(来源:劳动午报)股票配资平台导航
转自:劳动午报
最近,我常常感到焦虑,尤其是在面对重要任务或场合时,比如在准备明天的汇报时,我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各种负面想法,担心自己会搞砸这个项目,甚至会失去这次机会。越焦虑,就越难集中精力,越不能集中精力,事情就越做不好,我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……我该如何调整心态,克服自己的焦虑情绪呢?
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:
焦虑其实并不是一种“坏情绪”,它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当我们面对未知、风险或挑战时,大脑会自动发出警觉信号,促使我们做出应对。但如果这种焦虑持续不断,或在关键时刻变得难以控制,就可能对我们的专注力、决策力甚至自信心造成负面影响。
你提到的“越焦虑越做不好,越做不好就越焦虑”的状态,其实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循环。在这个循环中,我们的大脑不断聚焦在最坏的可能性上,让身体进入“战斗或逃跑”模式,进而导致心跳加快、注意力分散、肌肉紧绷、思维混乱。这种状态下,我们很难冷静地完成任务,焦虑也因此越来越强烈。
展开剩余57%专家建议:
我们要做的其实不是“强迫自己不焦虑”,而是学会与焦虑共处,重拾对当下的控制感。以下几个实用技巧,可供参考。
暂停5分钟,做“身体扫描”。当你发现自己陷入焦虑时,先停下手头的事情,闭上眼睛,做一次“身体扫描”:从头到脚留意身体的感觉,比如是否有紧绷、发热、心跳加速。接着,尝试放松这些部位,深呼吸几次。这是一种快速“切断焦虑回路”的方法,有助于把注意力从头脑的焦虑跳转到身体的觉察,重新找回稳定感。
将担忧写出来,具体化而非放大化。把脑中那些模糊而强烈的担忧写下来,比如:“担心汇报出错”“怕领导不满意”等。然后,反问自己:这种担心有多大概率发生?最坏结果是什么?我可以做什么来预防?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“灾难化想象”转化为“实际可控的问题”。
任务切块,聚焦“小步前进”。焦虑往往源于任务看起来“太大”或“太重要”。试着把准备工作拆成一个个小块,比如“先整理大纲”“再精简一页PPT”“练习前5分钟的开场”……每完成一个小目标,都会增强掌控感,降低焦虑感。
建立“安全锚点”,预设放松时刻。在准备过程中,主动安排几个短暂的放松环节,比如泡一杯茶、听首轻音乐、去阳台晒晒太阳。这些“安全锚点”能提醒大脑:现在不是生死存亡,而是可以好好做事的时刻,让你从“应急模式”回到“执行模式”。
练习“温和自语”,替代内心批评。焦虑时,我们脑中常会浮现“我不行”“我一定会搞砸了”等自我批评。请尝试用一种温和、鼓励的声音对自己说话,比如,我已经尽力准备了”“现在紧张很正常,我可以一点点来”……这种自我安抚能有效平衡焦虑,让人回到更清晰的状态。
焦虑不是敌人,它是提醒我们“这件事对你很重要”的信号。与其抗拒它,不如学着温柔地与它共处,逐步找回对事情的掌控感和内心的稳定力。
□本报记者 张晶股票配资平台导航
发布于:北京市升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